Article
2025 Aug 01
減壓床墊:穩定性與舒適性在 Support Surface 設計中的重要性
在所有壓力減緩床面(Support Surface,以下簡稱 SS)中,治療效能與患者舒適度之間的平衡是不可忽視的核心。
Support Surface 如何達成壓力釋放
根據 2019 年 EPUAP/NPIAP/PPPIA 臨床實務指南,SS 依功能大致分為兩大類型:
1. 反應型(Reactive Support Surface)
此類床面可為有電源或無電源設計,會根據使用者體重被動地調整壓力分布。當患者下陷於床墊時,重量分散至更大的面積,有效降低骨性突起處的集中壓力,並提升包覆感與舒適性。
2. 主動型(Active Support Surface)
使用電動設計,透過週期性充氣與洩氣來主動釋放壓力,減輕高風險區域的組織負擔,幫助組織恢復,適合壓力傷高風險患者使用。
目前市場上高階 SS 多採用雙重模式設計,結合:
- 包覆沉陷模式(Immersion & Envelopment):壓力平均分散,提升舒適與保護性
- 交替壓力模式(Alternating Pressure):動態壓力轉換,有效保護高風險部位
Support Surface 如何提供穩定支撐
良好的穩定性不僅提升舒適感,也有助於減壓治療效果。穩定性來自兩個設計面向:
1. 結構設計
- 氣囊形狀:使用圓柱或矩形氣囊可幫助壓力均勻分佈、減少局部壓力與過度變形。
- 高彈性耐用材質(如 PVC、TPU):提供良好彈性與耐磨性,長期維持支撐穩定。
- 強化氣囊護套:增強姿勢穩定性,提升移動與護送過程中的安全性。
2. 治療機制設計
- 穩定充放氣節奏:當相鄰氣囊尚未充飽時,前一組不會完全洩氣,避免患者感到不穩。
- 靜態頭部支撐(頭枕功能):非交替的頭部氣囊設計,有助於穩定頭頸部位。
- 坐姿區域自動/手動增壓:針對坐臥不同姿勢可微調壓力,提升支撐性。
依個人需求調整壓力 — 提升舒適體驗
現代減壓床墊多配備壓力感測技術,可根據患者體重與移動自動調整床墊硬度,有效提供個人化壓力釋放與舒適度。
照護人員亦可使用手動微調功能,根據患者偏好進行設定,提升休息與睡眠品質。
提升休息與睡眠品質的設計細節
一張理想的減壓床墊,應能兼顧溫度濕氣管理、穩定性與靜音運作,以幫助患者獲得真正的休息:
- LAL功能(Low Air Loss):有效排濕,保持床面乾燥舒適。
- 低壓交替模式(Alternating Low-Pressure Mode):溫和交替壓力,適用於敏感族群、兒童或有疼痛者,幫助入睡。
- 耐水解、低摩擦材質:減少躁動與摩擦力,幫助翻身與減少睡眠中斷。
- 靜音設計:低噪音輸出有助於維持深層睡眠,提升照護與康復效果。
小結
高品質減壓氣墊床結合主被動壓力調整機制、穩定支撐與人體工學設計,對於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與病患整體照護體驗,扮演了關鍵角色。

小藍
雃博臨床行銷講師暨物理治療師
雃博臨床行銷講師暨物理治療師-小藍,於 2024 年 4 月加入團隊。她擁有物理治療學士及腦科學碩士學位,並曾於醫院擔任物理治療師,陪伴個案在復能之路上前行。憑藉跨領域專業與熱情,她希望以更貼近日常的語言,帶來兼具科學與人性化的健康知識。
參考資料與相關研究
- 于博芮、戴玉慈(1999):〈壓瘡預防-減壓床墊之比較與護理應用〉,《護理雜誌》46(2): 33–39。
- 胡博恩、呂湘婷:〈概論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及治療〉,《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》。
- 李之云(2013):〈最佳材質軟硬度與厚度配置之人因床墊探討〉,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。
- 王奕璇(2014):〈床墊創新設計與氣囊分壓機構分析〉,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。